东莞阳光网12月4日讯 今天(12月4日)上午,“莞事论坛”第五期在市民服务中心举行,市领导、专家学者、人大代表、政协委员、职能部门、医疗卫♀生机构代表、市民代表等,围绕“治污攻坚 全民参与”的主题,共同探讨如何让生态环境保护成果更好地惠及民生。
▲河北十一选五走势图副市长万卓培;暨南大↓学校长助理、环境与气候研究院院长、博导邵敏教授;生态环境部华南环境科学研究所副总工程师、水环境研究中心主〗任,国家环境保护水环境模拟与污染控制重点实验室首席专家,博士后导师曾凡棠;生态环境部华南环境科学研究所高级工程师、联合国环境署东北亚循⌒ 环经济领导力区域研修班成员、国家公派日本九州大学工学博士张明杨;东莞市府办二级■调研员冯彬;东莞市生态环境局党组书记、局长蒋亚军等参加了▽本期莞事论坛。
▲各界代表参加了本期“莞事论坛”
2021年底河涌水环境治理明显见效
据统计,自2016年11月全面打〗响水污染治理攻坚战以来,全市规划新建污水管网1.23万公里,市镇两级共同发力,统筹开展了水生态一至五期管网工程以及茅洲河、石马河、东引运河、东江下游片区大兵团作战工程,以及镇街自行实施管网工程。截至目前已建成1.1万公里,加上早前已建成的主干管网以及目前仍在抓紧建设的管网,2021年初全市将建成污水管网达到1.35万公里。
论坛上,市水务局副局长朱志光介绍,在2019年年底,我市建】成区22条黑臭水体整治达到“初见成效”。2020年围绕“长制久清”目标,进一步加大了整治∩力度,加快治理攻坚进程,对还需整治的410条污染河涌,2020年内确保完成治理不少于150条。截至今年10月底,全市有132条河涌完成整治,152条河涌正在施工,126条河♀涌正在开展前期工作。2021年计划完成剩余河涌整治任务,到2021年底河涌水环境治理明显见效,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。
同时,市河长办将水质考核纳入河长个人考核,以水质改善效果作为衡量河长个人履职情况的重要指标,压实河长职责,推动治水工作,进一步消除黑臭水体。另外,为了加强河湖共治共管,加大开门治水力度,接下来我市将研究推出“生态绿币”和“河湖健康指数测评体系”等创新举措,通过 “生态绿币”兑换礼品的方式来奖励鼓励引导群众参╳与治水,更好发挥社会治水力量;联合专业团队构建“河湖健康指数测评体系”来为我市每条河流做体检,了解病根,对症下药,提高治水效果。
东莞市空气质量总体呈现逐年改善的态势
在大气环境治理方面,我市从2018年4月开始全面组织开展打赢蓝天保卫战三年行动。一Ψ是调结构,推动产业、能源、交通运输三个结构调整。在产业方面,2018-2020年共排查整治 “散乱污”企业53009家;在能源方面,市政府下了很大决心将全市划为高污染燃料禁燃区,推动煤电机组落后产能淘汰,关停退出沙角电厂群A1、A2、A3、B1和B2机组(合计133万千瓦),2018-2019年共实现压减煤炭296万吨,预计今年还要实现压减150万吨;在交通方面,共投入了41.58亿用于更新纯电动公交车,2019年底我市已全面实现公交车纯电动化。二是开展重点行业治理。基本完成全市燃煤、燃生物质工业锅炉的淘汰。我们针对汽修行业、工业企业开展了系列专项治理,组织专家团队对VOCs企业入厂帮扶,三年来共完成VOCs企业整治10674家。
经过三年的努力,目前我市蓝天保卫战三年行动计划的各项重点任务已基本完成,环境空气质量取☆得了明显改善。市生态环境局局长蒋亚军』表示,根据生态环境部的通报,今年1-10月,东莞市空气质量在全国168个重点城市中排名前20位,各项指标均达到国※家环境质量二级标准,创造了近年来最好水平。“明年,我局将坚持方向不变、力度不减、标准不降,按照市既定工作部署和下来“十四五”规划要求,继续深入开展大气污染治理行动,推动我市空气∏质量持续改善,相信东莞的蓝天将会越来越多,让市民有更多的环境获得感和幸福感。”
大规模㊣ 的管网建设工程将于年底前结束
在论坛上,有市民提问,东莞这几年大力推进污水管网建设,工程遍地开花,对市民的生活和出行都造成了一定的影响。
对此,市水污染治理现场指挥部现场△执行副指挥李裕成回应称,管网工程是河涌水质改善,老百姓生活环境改善的必须工程。我市很多河涌从昔日人人避而远之的黑臭水体,如今成为市民休闲娱乐好去处。按照市委市政府下达的水污染治理工作目标,大规模的管网建设工程即将于年底前结束。接下来,市水污染治理现【场指挥部将进一步加强管网工程建设现场管理,要求施工单位做好围挡围蔽,加快施∴工进度,尽早还居民一个安逸舒适的居住环境。
系统谋划污染防治攻坚战
2020年既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“十三五”规划收官之年▓,也是党的十九大明确打好污染防治攻卐坚战的验收之年。接下来,东莞将高标准谋划“十四五”全市水环境保护发展规划的编制与实施,进一步完善污水管※网系统,加快提升污水处理能力,持续推进源头雨污分流工程、污水处理系统▅提质增效,持续加强工业污染管控,并加强生态修复工程建设。
在大气污染防治方面,将持续推动产业结构、能源结构、运输结构和用地结构优化调整;深化工①业锅炉炉窑、挥发性有机物治理,加大对重点区域VOCs无组织排放监管力度;加大成品油监管力度,加强机动车、非道路移动机械达标排放监管;加大扬尘、露天焚烧面源污染防控;强化科技服务支○撑,加强污染天气应对;加大全民参与力度,增强治污合力。协同推动经济发展和︾生态环境保护,推进空气质量持续改善,让蓝天常在、空气常新,让市民有更多的环境获得感和幸福感。
- 相关新闻